世事就是這樣,總有各種的意外。原先天真的以為廢鐵號只要照著復原計畫A,就能順利的復原,不過,這想法畢竟還是太天真了。


有一天我們的鈑金高手打電話給我說,他決定要動用我的秘密武器了。啥?聽到這消息,我差點沒有從椅子上跌下來。這秘密武器是什麼呢?就是一組正E30 M3的車頂。當初一直在保管著他的前一手達人,為了要修復他受創的車頂,得到了從另一部E30 M3上殺下來的這組車頂。他原先的計畫是要,直接接上這個車頂,速度快、而且做起來漂亮。不過這個做法和我計畫A的目標不同,所以,我的打算是能不用到這個車頂就不要用到,這代表不會截去車上原有的車頂骨架。而鈑金高手打算使用這個車頂,代表車頂骨架部份勢必要有較大幅度的工程了。


高手的計畫是什麼呢?截去原車上受損嚴重的車頂骨架部份,以既有的這個M3車頂骨架為基礎,來加以重建。這當然違背了原先設定的目標 修骨換皮。這基本上,已經進到了換骨又換皮的程度了。


老實說,要接受換骨的決定,在心理上實在很難克服,因為在進行骨架的更換時,究竟會不會讓車體結構強度變弱,相信所有的人都會有這個疑慮,我當然也不例外。為此,也反覆不斷的和高手溝通過不知多少回。


我們重新再來複習這一張示意圖,在以下的說明中會用到:



 


他的理由是這樣子的。首先,原先雖然看起來骨架已經校正到差不多的定位,但是,也很難再校正下去了。金屬畢竟不是具備無限彈性的材料,可以任你隨意延展。想要再做進一步的校正,使得定位完全正確。其次,骨架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只是一個平面,它裡頭還有一些孔位,例如,(8),也就是連接ABC柱的內骨,它裡頭是有固定孔位用來鎖閱讀燈的,經過校正之後,這些孔位有所變形,而位置也有所變化。而像(9),也就是連接兩邊A柱的內骨,上面也有鎖駕駛座及副駕駛座遮陽板的孔位,一樣有變形的問題存在。再來,想要把(9),也就是連接兩邊A柱的內骨鈑好,得先解焊(7),也就是連接兩邊A柱的外骨,再重新焊回(7),這邊關係到焊燒範圍就大了。最後,這樣子做,任鈑金技術再怎麼好,呈現出來的結果,最後還是不那麼完美。雖然,外骨會被外皮遮住,內骨會被內裝天蓬遮住,任誰都看不到,但是,高手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好。


當然,在決定接受這做法之後,我自己後來再追加了一個理由-金屬經過這樣的延展校正後,其實也失去了原先具備的剛性,留著它不過也只是心理上可以比較好過罷了。


要進階到換骨手術,我是掙扎許久的,但手術操刀者看來是心意已決。這中間我有試圖抗辯過,例如,我不裝閱讀燈和遮陽板,這總行吧?剩下的部份,反正都蓋住了,眼不見為淨!咱們高手聽了這天真的想法,只是乾笑了個幾聲,然後完全不為所動。他的概念主軸還是很簡單:(1)這樣做最完美、最漂亮。(2A柱這邊不是車體主要受力處,不致於會有強度問題,何況,強度部份可以再補強。(3)這樣做,焊燒範圍最小、防鏽需要面臨的難度最低(這或許是從事鈑金工作的人的一個主要原則,以影響原狀最小的方式去進行)。


其實我最關心的,還是強度是否有到影響,不過,回頭再研究關於車頂骨架的示意圖之後,我決定還是接受以換骨的方式來進行。


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後來都是在做所謂的最佳化(optimization)的問題。什麼是最佳化呢?最佳化並不是說無限制的把一項特質做到最好,最佳化有一個前提,就是有一組的限制條件,而最佳化就是在這些限制條件下,把想追求的特質做到最好。好比,對汽車引擎來說,馬力是一個想要追求的特質,但是,設計引擎時並不會無限制、不考慮任何條件,盡可能的把馬力做到最大。通常會有一些限制條件,包括了排氣量、油耗、耐用度、引擎重量、配重、成本、動力輸出曲線、排污、等等。最後會在這些既定的限制條件下把馬力做大。這就是對馬力的最佳化。


修復這部車也是一個最佳化問題,但是在最佳化之前,必須先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結構強度肯定是修復這部車時最想要追求、但隨著處理的方式不同,也會有不同的結果。我當然也會問自己,我要的是結構最強嗎?那麼上防滾籠或是其他車身的強化措施諸如點焊之類的,可能就是選項,但顯然我要的並不是如此,因為還有其他的限制條件。復原這部車最重要的初衷應該還是回到它的完整性,還有原始的特性。我想這是經典車種復原時可能會有的最重要原則。這些車體強化的手段,固然可以強化車身的結構強度,但也違背了這個最重要的假設。所以,接下來可以很清楚的展開,究竟會有那些限制條件。


首先,必須要維持原有的完整性,簡單的來說「該有什麼就有什麼」。所以,那些什麼不裝閱讀燈和遮陽板之類的念頭,就通通打消吧。因為這麼一來,原本該有的東西,就因此而消失了。當然,無論是外觀內裝在完工後,都必須與原來的樣貌完全一致。


還有什麼限制條件呢?(1)預算(笑),這部車儼然已經成為一個錢坑,預算也不能說真的毫無節制的花下去,要這樣子做的話,聽說德國還可以買到全新的空車台,買下去最完美。(2)施工設備,有些焊接的設備畢竟比不上原廠,也缺乏一些特殊的工具,在考量施工方法時,也會受限在既有的施工環境上。(3)防鏽的難度必須盡可能的降低。愈多的焊燒範圍,防鏽的難度就愈高,那麼盡可能的減少焊燒的範圍,可以簡化這個問題的處理。


時間呢?時間是限制條件嗎?對我而言,這個因素還好,我可以等,只要時有進展即可。


看起來,我的決定就是以上的這個最佳化問題,在既定的限制條件下,盡可能的提高完工後的車身強度。


原來的A計畫,看起來強度可能會比原先的稍差,因為結構強度可能因為校正而受到影響,另外,完整性可以說是大受影響,另外,某些骨架中的鈑件變形可能無法回復到原狀的盡善盡美。接著,閱讀燈和遮陽板也可能裝不上去。所以,此案毋需再議。


車友Ghini兄及Aro兄在此時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及資料。這個方案是這樣子的,既然要換骨,不如依照原廠施工的工法,先依序將原車上的鈑件解焊,然後再德訂回受損的鈑件,最後再依照原廠的焊點重新焊回。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,原廠在車頂的骨架部份,其實也是利用鈑件相接的方式去形成骨架,使用相同的鈑件,在同樣的焊點將它們焊接起來,應該具備和原廠成品相同的結構特性。這個提案其實是最完美的提案,但是,會受到現有的基礎條件所限住。首先,這樣的作法,焊燒範圍會很大。示意圖中的(3)(6)(7)(8)(9)(10)通通都必須解焊下來,因為它們都有某種程度的受損。其中最麻煩的是(3)和(8),也就是是連接ABC柱的外骨及內骨。因為,為了將它們解焊下來,還得把C柱上覆蓋的那一片、E 30 M3特有的鈑件也給解焊下來。接著,再依照原廠的焊接順序,將每個鈑件一件一件的焊接起來。我們能做的防鏽方式,終究和原廠以一個全空的車台去做有所差別,這麼多的焊接處,要面對的防鏽問題就比較大了。


此外,我想我們可能缺乏一些特殊的器材,協助我們決定鈑件相接的位置及角度。因為這麼多的鈑件要一片一片的相接起來,其位置及角度需要很準確的丈量。我猜想原廠施工時一定會有專門的設備來對準這些鈑件的位置,使得它們的位置及角度都能保持正確。而我們缺乏這些設備,到時焊接起來的鈑件便有可能位置或角度不夠正確。


基於這兩個理由,還是決定放棄這個方案。


好吧,回到手術操刀者的提議。他的提議是怎麼一回事呢?截去兩邊A柱及B柱間部份的內骨及外骨,以及兩邊A柱的部份內骨及外骨(當然是截去受損無法完美回復的部份),而截去的長度彼此交錯,也就是說,如果內骨截的長一點,那麼外骨就截的短一點,反之亦然。這樣的作法很重要,因為這使得截點不在同一個斷面上。倘若沒有採內外交錯的方式,那麼內外骨截去的點便在同一個斷面上。截去的位置就是日後要焊接的位置,而焊接處是最硬的!日後此處再受力,焊接處旁(不是焊接處,因為它最硬)反而有可能成為較脆弱的點,而在內外沒有交錯的情況下,很有可能就會一起斷掉。


這種截法,等於是截去原車上一個「工」字型的骨架,接著,取下現成E 30 M3車頂對應的「工」字型骨架,然後焊接上去。因為原車的骨架已經大致校正完成,我們只是截去原車上難以復原完美的「工」字型骨架部份,然後換上毫無受損的「工」字型骨架。這麼一來,骨架的復原就可以維持完整性,無論在外觀及內裝上都和原來無異。


了解原來的骨架也是一片片鈑件相接,我大概心理上也較能接受如此的相接方式。這樣的作法,相較於原來的接法,變成多接了兩段。但誰不會有強度的疑慮呢?所以還是決定鈑件相接處,輔助額外的加強鋼片(鋼片為原車之前切除的鈑件所取下)。另外,當最後車頂重新焊回時,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補強。


這種做法,完整度可以得到最大、預算合理、施工所需的設備符合現況、焊燒範圍也較少,僅限於骨架鈑件相接處,防鏽範圍可望縮小。在這個前提下,我們盡量把強度做到最好。這就是最後打算解這個最佳化問題的方案。


或許我所理解的資訊有誤(還請指正),但是,就必須要做決策的當下,這已經是我所能收集到的最多資訊。在此文貼出的同時,想要喊刀下留車已是不可能的任務。如果中間有所錯誤,也只能成為遺憾了。但無論如此,我還是會一樣的珍愛這部車!


雖然和執刀者商議確定這個方案,但即使到了操刀前一分鐘,還是難免不死心的力圖挽回。不過,執刀者心意已決,再這麼拖下去,未免顯得我也婆婆媽媽吧。


這是車頂骨架大致校正後的樣貌:



待命的正M3車頂,看C柱就知道是正牌貨:



要取下前段:



這張紅色的車頂啊誤殺!正所謂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,為了回復廢鐵號,難免有所犧牲。



試圖努力復原的骨架,請留意連接兩邊A柱的部份,其實鈑件有所變形,另外,其實外骨架也早已部份切除:




這是裡頭的情況,沒有什麼變形:



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原廠是怎麼焊接這些鈑件做為骨架,另外,注意孔位的變形:



待命中的正常版M3工」字形骨架:



這張照片可以看出來,外骨保留的較長、而內骨保留的較短:



正常的車頂骨架,在A柱頂端是這樣的樣貌,這邊是層層的鈑件相疊而成,以形成足夠的強度:



這邊也是外骨保留的較長、內骨保留的較短:



原車上受損的情況,變形:





看這個圓孔就明白,這邊即使是校正回正確位置後也是變形:




對比就知道在沒有變形的情況應該是如何:








所以,原先的計畫之所以太天真是因為假設我們面對的只是平面,而沒有料想到,這些平面的鈑件都被加工折成立體的形狀,甚至還有具有特定形狀的固定孔位,即使校正後重要位置回到該有的位置上,但是,鈑件本身該有的正確形狀終究是難以回復了。



焊接前先將正常版M3工」字形骨架進行必要的研磨,處理好解焊時留下來不必要的部份:





都磨去了:





這張照片可以留意金黄色的部份,那是銅。在焊接的方法裡,將相接的兩片鈑件中間焊上銅,稱為「走銅」。之所以要這麼做,是因為銅具有延展性。而這邊的走銅,即為原廠焊接時的產物。之後焊接時,該走銅時,我們也是採用一樣的方式,有趣的是,走銅時,乃是以硼砂為助焊劑。


經過反覆不斷的丈量、比對,開始截去原車上受損難以復原的骨架(咱們鈑金高手好心的安慰我-那是癌細胞,要割除啦)




有個好方法來決定究竟從何處截下,也就是鈑件上會有一些形狀大小不同的孔位,以它們來對齊最精準。以下圖為例,正好以小圓孔的中心做為對齊點。不論是原車或是即將登場的骨架,皆以此處做為基準。




前置處理:




原先的解焊處要處理,用砂輪機磨去:





手術進行時,操刀者要求戴上墨鏡,我想這和古時劊子手處決犯人時必須戴上面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

取下來看就知道變形的嚴重程度:




車子變這樣子了:




先把做好的正常版骨架放上去,不需要額外固定,剛剛好,說明測量無誤:



接著固定準備焊回:




截點要滿焊:




當然焊接處額外的溶接痕跡會再磨去。


另外鈑件相疊處,原廠應該是用點焊手臂夾的,但是,受限於設備,這邊我們只能依照原焊點鑽洞,然後再焊回。這焊點間隔可不能太密,愈多的焊點固然接合強度愈強,但也會造成缺乏韌性的問題。正如《灣岸競速》裡鈑金大師高木所言,車身不是愈硬愈好,它是需要具有韌性的。愈硬的東西,反而愈脆愈容易斷。真正了解A柱這邊內外骨的接合方式,相信就不會對截去斷面有強度的憂慮了。



有看到加強片嗎?



基本上取兩倍於斷面長度的寬度來製作。



骨架至此重建完成:





這個方式看起來和直接接上另一個車頂(俗稱蓋帽子)有什麼不同呢?,為什麼又要繞這麼一大圈呢?相信,讀到此處,必然對此點心生疑問。但兩種做法終究是不同的。首先,沒有取下車頂外皮,不易對骨架進行校正,沒有將骨架校正回正確的位置上,即使有一個位置正確的車頂,也很難將其接上。再者,在骨架層次上重新接合,可進行焊接作業的斷面周長較長,強度更強、也易於進行額外的補強。而重新焊回車頂外皮時,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加強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risma 的頭像
    krisma

    一鯊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

    kris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